工業廢水是伴隨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液態廢棄物,其核心特徵在於成分極其複雜、濃度波動大、毒性強、且處理難度遠高於生活污水。有效的廢水治理並非僅依賴末端處理,而是一個從源頭到末端的系統工程。
一、 工業廢水的深度分類與特性認知 除了常規的分類方式,從處理技術角度,可對其進行更具指導性的劃分:
1. 按生物降解性分類: 易生物降解有機物:如食品、釀造廢水中的糖、醇、有機酸等。適宜直接採用生物處理。 ◦ 難生物降解有機物:如造紙廢水中的木素、紡織廢水中的PVA(聚乙烯醇)、某些化工中間體。需高級氧化或特種微生物處理。 ◦ 對微生物有毒害有機物:如酚、氰、甲醛、某些染料和農藥。必須進行預處理解毒後才能進入生物系統。
2. 按污染物的分散狀態分類:懸浮態 (Suspended Solids):可顺利获得物理方法(如沉澱、過濾)快速去除。
膠體態 (Colloidal Solids):粒徑在1nm-1μm,表面帶電荷,極其穩定,需投加混凝劑破壞其穩定性後才能去除(如混凝沉澱、氣浮)。
溶解態 (Dissolved Solids):以離子或分子狀態存在,需採用膜技術、吸附、離子交換或化學轉化法去除。
二、 工業廢水處理的核心原則與策略
1. 源頭控制與清潔生產 (最高優先級): 工藝革新:採用無氰電鍍、低鉻鈍化、酶法脫毛(製革)、超臨界CO₂染色(紡織)等從根源上消除或減少有毒物質使用。
過程優化:逆流漂洗、噴淋清洗替代漫灌式清洗,顯著減少廢水產生量。
物料回收:實施「清污分流」,將高濃度廢液單獨收集,優先回收其中的貴重原料、副產品和水資源,如從染料廢水中回收染料,從電鍍廢液中回收金屬鹽。
2. 分級處理與梯級利用: 預處理:去除漂浮物、懸浮物、調節pH、均化水質水量,為後續處理創造穩定條件。包括格柵、篩網、調節池、中和池等。
一級處理:主要去除懸浮態和部分膠體態物質。主要工藝有:沉澱、混凝沉澱、氣浮、隔油等。
二級處理 (核心):主要去除溶解態和膠體態的有機物。絕大多數採用生物處理,如活性污泥法及其變種(A/O, A²/O, SBR)、生物接觸氧化法、生物濾池、厭氧消化(UASB, IC)等。
三級處理 (深度處理):進一步去除二級處理無法去除的污染物,如難降解COD、色度、嗅味、微量重金屬和鹽分。常用工藝有:高級氧化(Fenton, 臭氧)、膜分離(RO, NF, UF)、活性炭吸附、離子交換等。
消毒處理:對於排入敏感水體或回用的廢水,需進行消毒(紫外、臭氧、氯消毒)殺滅病原微生物。
3. 資源化與「零排放」趨向:將廢水視為「放錯位置的資源」,顺利获得深度處理實現廠內回用(如冷卻水、沖洗水、工藝用水),最終目標是實現高鹽濃水的固化處理(蒸髮結晶),達成液態「零排放」。
作品來源:環保零距離
免責聲明:轉發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您與本網站聯繫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