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氣污染防治績效達標服務解決方案
方案背景
近年來,隨着大氣環境污染程度的加深,灰霾等污染天氣頻繁發生且持續時間長、發生範圍廣,引起了全社會和國家各個層面的的極大關注。為有效控制環境空氣質素惡化,國家和環保部門出台相應的應對措施: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》,2018年10月26日修訂實施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》。各地方也出台了地方環境保護地方法律法規,在各法律法規的指導下,全國環境空氣質素同比大部分區域是有所提升的。以2020年1-2月為例,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8.3%,同比上升7.4個百分點;除O3外,PM2.5/PM10/SO2/NO2/CO同比下降11.8%-21.9%。
但同時在“大氣十條”於2017年底順利收官時,由國務院2018年7月公開發佈的《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》正處於進行時,2020 年正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收官之年。到2020年,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%以上;PM2.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%以上,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素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%,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%以上。
因此對於空氣質素考核排名較差的地市、區縣而言,如何在考核排名中提升自己的名次,改善當地環境空氣質素,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。
方案概述
宏觀指導評價
提高污染變化規律認知。顺利获得建設健全的基礎建設,結合駐場服務,在城市整體污染水平、污染變化、污染機理等方面可以進行常態化的觀測和評估,利於對局部和城市區域大氣環境進行宏觀評價和科學指導管理。
末端治理指導
綜合監測、分析和科學有效管控全市整體空氣質素狀況,實現精準溯源治理、科學研判空氣質素、動態調度管控措施、合理降頻削峰。
污染研判指導
對典型污染時段進行“污染過程、污染特徵、污染趨勢”的綜合分析,追蹤其形成的具體原因。辨識大氣污染輸送、沉降導致;本地污染積累、爆發導致;大氣擴散條件差、邊界層低導致;傳輸與本地聯合生成導致等各種情況。
方案構成
現狀分析:在現有監測設備的數據基礎上,分析空氣質素下降的根本原因,為後續監測能力建設给予指導意見;為污染物溯源、污染形成機制分析给予摸排方向。
建立污染源清單:顺利获得以往數據整合及現場巡查,建立區域內有組織排放的污染源清單,並每日更新“散亂污”等無組織排放源。
建立會商機制:建立以生態環境局牽頭,聯合鎮街、城管、公安、交通、環衛等職能部門一體化的會商機制,確定巡查頻率、問題解決等工作機制。
巡查服務:在區域內,按會商機制規定,聯合響應職能單位巡查,儘早發現問題、移交問題、解決問題、督查問題。
解決思路